中国环境报记者 晏利扬 赵晓
公众参与是解决环境问题不可替代的力量。
不久前在嘉兴市召开的浙江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现场推进会暨中欧环境治理公众参与项目启动会上,政府官员、专家、民间组织和学生社团、企业代表,以及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环保部门行风监督员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近年来,浙江省在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环境监督、圆桌对话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定期沟通、平等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平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计划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先进地区的做法,构建起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

图为”清源行动”环保志愿者开展走访调查与水质监测活动。 资料图片
水地图 让信息流动起来
在浙江省的母亲河钱塘江流域,10余年间活跃着一群年轻的环保志愿者,他们是浙江省最大的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浙江”的成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钱塘江护水者。
不久前的一天,护水者们一早驱车从杭州出发,开始了又一次的钱塘江流域长线巡护行动。两小时后,护水者们来到钱塘江支流浦阳江边。抄小路,翻土丘,护水者们顺着气味在杂草丛中找到了一处废水排放口。取水样、测指标,这些来自民间的护水者们显得非常专业。经现场简易测试,所取的水样中氨氮等指标存在超标嫌疑,护水者立即联系了当地环保部门前来查处。
”以前我们大团队开展流域巡查时,在企业排污口就被企业主盯上,我很’荣幸’被人群殴了一次。”回忆过去,”绿色浙江”水项目保护部部长申屠俊不无幽默地说。
困难面前,申屠俊没有退缩。此后,队员们拆成小分队,放弃目标大的摄像机,改用轻便的相机、手机拍摄取证。队员们不再年轻气盛地找企业理论,而是将企业违法排污情况及时报告环保部门。
光靠志愿者每个周末的巡护远远不够,如何更好地动员更广泛的公众参与水环境监督?近年在海地、日本地震救灾中为救援者指明道路、受灾地点、人数等信息提供了便利的Ushahidi 系统平台进入了”绿色浙江”团队的视野。在深入研究这一系统平台后,”绿色浙江”在这个开放的系统平台上编写源代码,开发出”钱塘江水地图”。
去年8月,”钱塘江水地图”正式投入使用。有了这一网络互动平台,公众可以更便捷地参与监督:走在江河边,任何人发现水污染现象,就可用手机拍照并附上污染点具体信息,通过网页或微博上传到”钱塘江水地图”。经确认后,这一污染源就能在”钱塘江水地图”上标示出来。公众上网点击”钱塘江水地图”标示的污染点,就可以弹出相应的照片和信息。
除此之外,这张”水地图”还有一个更强大的功能:当把个人住址输入之后,水地图就能显示附近受污染的最新情况。个人还可用自己的邮箱,接收自己居住地附近受污染的信息,且今后在附近有新增污染源也会自动传送。
这种”揭丑”行为,得到了浙江省环保部门的积极支持。就在”水地图”投用当月,浙江省环保厅特聘”绿色浙江”总干事忻皓为省厅政风行风监督员。
同时,浙江省环保厅还与”绿色浙江”理顺了各自在环境监督举证和协助执法中的关系,建立了公众协作互动型环境监督工作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绿色浙江”团队接受来自公众通过电话、网络、微博等平台有关污染的举报,并通过电话、走访等方式证实举报真实性。在充分收集材料后,团队以正式文书报告给省环境执法稽查总队或当地环保部门,并持续跟进处理进程,将执法部门反馈结果及时回复举报人,同时邀请举报人加入团队,指导其更好地开展环境监督。
浙江省环境执法稽查总队信访受理室副主任俞卫良告诉记者,这种方式为他们与民间组织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截至目前,这张”水地图”已标示出钱塘江30多处污染点,水污染信息覆盖整个浙江。经过”水地图”并通过相关举证手段,向环保部门共报告并成功查处11起案件。护水源 让志愿者联合起来
与“绿色浙江”有团委和环保部门的支持不同,在浙南沿海的温州市,10余年来活跃着一支草根民间环保组织——“绿眼睛”。
2000年,“绿眼睛”在温州成立,并逐渐成为中国最活跃的以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保护为使命的民间环保组织之一。